Law AN安誌區

Friday, December 31, 2010

2011

2010年,您過得如何?有努力做個好人嗎?好人不是指不動怒,常幫人、返教會這麼簡單,更是面對己利和他利(包括公利)時,前者要讓席。不容易!身邊真的不多!自已有時也做不到。2011年,祝您做個好人。

Friday, October 8, 2010

神學「本地」化,存在嗎?

以下文章刊於10月3日的公教報:
神學「本地」化,存在嗎?,一個談完又談的題目。十年前,華人神學家張春申神父應聖神修院神哲學院邀請,來港參與學院三十周年慶典研討會作主講嘉賓,題目是神學本地化的回顧與前瞻。我還記得張神父提到有關本地化神學的方法論時,為我們重新推介道明會德籍教授溫保祿神父於一九八○年(神學論集42期)提出的,根據梵一大公會議的訓導(DS3016)引申出來的三條神學本地化路線:一是以現代中國文化表達奧蹟,二是研究奧蹟間的連結性,三是探討奧蹟與人生的關係。十年後的今天,天主教神學在香港沒有顯著的本地化,是早可預知的事實,我有興趣的是香港教友希望見到是什麼樣的神學本地化。

於第一條路線上,參與神學本地化的研究者,需要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進而需要對現代中國文化有所掌握。香港的教會有這樣的人才,香港的神學「本地化」於第一條路線的確於這十年有點變化,例如多了教友於彌撒中證道,神父的祭衣聖帶多了中國化的圖像,教堂多了些中國式的裝置,多了堂區及學校以罄代鐘,堂區聖詠團多了使用中式樂器,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神學中國化,不是神學現代中國化,更談不上是神學香港化。對!神學本地化就是神學香港化。什麼是現代中國文化?什麼是香港文化?談香港的神學本地化,我們能走出自已的一套,或只是神學中國化陰霾下慢慢滋生,或是尚未見光的胚胎呢?香港的歷史短淺,文化中西合壁,特性是快靚正,可謂沒有文化。談神學本地化,就很自然走進神學中國化,所以我以為根本沒有神學香港化這東西。

於第二條路線上,情況雷同。奧蹟間的連結性,是指彼此的一些信仰大觀念的併排對比或參照。具體例子是聖經有亞當與厄娃,我國有盤古與女媧;天主教有聖母,我國有觀音;基督以愛於十架上犧牲,魯迅說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坊間不少有心人做了不少配對工作,讓我們多認識了基督宗教信仰跟中國觀念的關係。這都是值得欣賞的,但當神學本地化中的「本地」要具體,則需非香港化不可。香港沒有什麼大觀念或大奧蹟,所以我進一步以為根本沒有神學香港化這東西。

我認為第三條路線可以為神學香港化走出一條路。香港回歸十四年,雖然有關身分認同的調查顯示,多了香港人認同自已是中國人,但有不少仍然認為自已是香港人。探討奧蹟與人生的關係,正喚起自私的香港人心中的「跟我何干?」這個問題。要談現代,就看看香港這十多二十年發生了的血肉事件:維園六四、九七回歸、七一遊行、沙士肆虐、一國兩制、政制改革、金融風暴、董落曾上、歌星隕落、裸照風波、世貿示威、紮鐵工潮、樓股再起,等等。溫神父提醒我們不單在理論分析層面,更應在信友的內心深處與奧蹟直接接觸出發。如果要做神學香港化,我認為需要將奧蹟結連這些跟香港人一起成長的具體事件,讓香港人感覺基督奧蹟跟他們真的有關係。誠然,舊約及新約中有關以色列民及猶太人的起跌命運,跟香港人的有幾分相似,值得做點工夫。如果我們只談中華兒女的命運,只會一直流失香港八十後、九十後、一百後的一批生力軍。

神學本地化,就是根據「適應之道」Adaptation,以該地方文化的思想模式給神學新的說明,即「神學本地化」Inculturation,再者,福音的靈感可以為該地方文化帶來新的創造,即「福音化」Evangelization。香港的神學本地化工作只停留在適應的階段,要做到福音化,便需要跟市民有關係,這才是香港教友希望見到的神學本地化。

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教育日於聖家堂的證道分享

教育日於聖家堂的證道分享
2010年9月26日

神父、各位教友大家好!感謝堂區的邀請,讓我於教育日作點有關教育的分享!

教區定下每年九月的第四個主日為教育日,是年的主題是羊與牧羊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若十14)」以下我會分三個部份作分享,分別是我、認識及羊。


我是彩虹村天主教英文中學的老師,任教中一至中七的宗教及倫理科。我只有一年的教學經驗,我從前的工作對象是成人,爭取的是政策,不是一時三刻會有成果,不會有即時的滿足感。我現在是老師,工作對象是青少年,我希望可以將神學及工作經驗跟學生分享。老師工作繁重,除了教學、備課等,還要兼顧班務及其他行政事宜,工作瑣碎及工時長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過去一年,我見到學校內的老師於教學時間外,經常於教員室外、梯間、球場等地跟學生攀談,罵的、勸的、教的都有,各式其式。老師們的委身投入深深感動了我,讓我繼續這困難但很有意義的行業。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從學生的微笑、致候、道別等得到即時的滿足感。

認識
我要從一個個案說起,我看見一位中一學生在堂上「豆雞眼」,我的即時反應是叫他不要再玩「豆雞眼」。及後,在堂上見他不斷在「豆雞眼」,感覺有異,課後才知他的眼睛有問題。從這個案,我看見自已對「認識」兩字的有限。「認識」真的不單是用眼去看,還要用其他感觀,更重要的是要用心。
兩年前,學校跟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合作,將靈育加入德、智、體、群、美五育中。我們是年會帶學生經驗學習,於黑暗館中面對自已、於墳場內面對死亡、於弱勢者群中了解公義。我們去年亦邀請了不少民間團體進校跟同學分享人權公義的主題,亦邀請了陳日君樞機跟學生對話。
不少教育文獻指出,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不是來自學科知識本身,而是來自學科老師對該學科的投入感。學生對氯化鈉不會有興趣,但會被老師沉醉科學那種態度吸引而去學習氯化鈉。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們會透過不同的方法去認識我們的羊群。


我也要從一個個案說起,我去年於中二級講及天堂、地獄及煉獄的時候,有一學生問那些夭折的嬰孩需否經歷煉獄。當我想讚這同學問題問得好的時候,有另一位同學在位大聲喊叫「抵死」。我即時叫了這學生出來,「省」了一頓,內容是欠缺尊重及不理他人感受等。我提出這個案,是想指出,時下的年青人都是這樣,個性不壞,只是想引人注意、引起哄動罷了。科技經濟發達,奶粉營養豐富,年青人聰敏、反應快,不少是資優的,亦有是特殊學習需要的。年青人貪玩但沒有興趣,不會花時間去浸淫喜歡的事。這都是成人社會急功近利,只顧己益而輕視公益所營造出來的敗壞的環境(就像今天讀經一亞毛斯先知書說的一樣),羊群只有有樣學樣。我校早年已由五班改至四班,是年第一日收生已有一百多名報考生,暫沒有殺校危機。這些羊群都是基於前人悉心「認識」所感動而被召回來的。

年青人心中的王是誰?不少人說:嬰孩的王是父母、小學生的王是老師、中學生的王是同學、大學生的王是自已。在坐的都有不少為人父母的,你們也曾經是王。請於今天教育日,不單為老師和學生祈禱,也為父母祈禱。多謝各位!

Sunday, September 5, 2010

我會學車衣


太太作天說很想買布,我在親子王國搜尋一翻,就送她去西九龍中心旁的警局旁邊的一排鐵皮屋,那是布料集中地。我等了個半句鐘,在車上備課;她買了十多碼布,各式各樣。回家後,她拿出衣車,幹了半天,弄了幾條裙子,每條十多元。汗顏......實在太神奇!如果有時間,我會學車衣。

隱世廚神


這套電影真不錯。

前天吃了一餐由一位堂區隱世廚神炮製的美味午餐,餵飽了30位老師。其中一味西梅水展最為突出,我問過廚神周太,她說先用匙羹於水展中間挖洞,放醃料醃一刻,再放上鑊兩面煎,繼而將西梅放進水展內,最後放進焗爐。隱世廚神快要退休了.....

Sunday, August 29, 2010

宗教迷信

人類宗教迷信的程度可以嚴重到這個地步!......:

......有宗教信仰的黃英偉坦言慘劇發生後,心中不斷問:「點解呢件事會發生?直至返到香港,都解答唔到呢個問題。」昨晨他到壁屋監獄作宗教探訪,有 21名年輕犯人舉手表示想接受宗教信仰,人數與當日旅遊巴上的香港旅客人數相同,他得到的啟示是冥冥中自有主宰,困擾他的問題終散去。......蘋果日報

這句說話的意思是冥冥中的主宰安排菲律賓慘劇,再引導21名年輕犯人決志。多麼恐怖的結論......

Sunday, August 1, 2010

小心!【默西亞】

以下文章於今天刊於公教報
安中玉

什麼是聖樂?【宗座禮儀部訓令—論聖禮中的音樂】中明確指出,聖樂真正的目的,就是「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額我略曲,各種新舊的複音音樂、管風琴及許可樂器的聖樂以及大眾宗教歌曲及聖歌或禮儀歌曲等,均可稱為「聖樂」。「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這個定義清晰簡潔不過,問題在於天主有沒被榮耀及信友有沒被聖化。前者超越了人的認知,不贄。我有興趣的是後者。
久不久也會拿出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神劇【默西亞】Messiah(基督教稱【彌賽亞】)中第二部份的高潮「亞利路亞」大合唱來聽聽。此曲澎湃悅耳非常,有幾次駕車時聽著,車速也無意間快了五公理,音量也有意地高了三度,玻璃窗落下,我有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衝動,就在那一刻,我活像一個宗教狂熱者。對了!我就是想要那種感覺,一種聽了有感覺的感覺。我稱這是一種被「聖化」的感覺。在聖堂裡偶爾也會有這種感覺,不過是十分偶爾那種。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呢?是韓德爾的功力?還是我聽頌恩及心頌的歌太多了而沒有了感覺?弄不清,也不贄。
聖化信友及信友有沒被聖化,兩者是互動的。要寫一首歌去聖化信友,歌曲本身的音樂感需要有感染力外,作者的心力也非常重要。以神劇【默西亞】為例,韓德爾為了使意大利歌劇在英國普及,他經營歌劇院,大聲疾呼,歌劇應屬於大眾的。可是,他上演歌劇時,有人故意在附近舉行舞會,拉走觀眾,宣傳海報亦被撕光。韓德爾並不氣餒,屢敗屢戰,劇團解散,最後破產。他準備揮淚告別倫敦,返回德國,後被邀到都柏林,以其經歷苦難的超人意志,全心傾注於寫作神劇,【默西亞】這首獨樹一格,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修、思考有關救世主【默西亞】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我深信作者經歷苦難的心力是可以由其創作品—苦難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轉移到聽者身上,達到被「聖化」的感覺。
作者有這樣的心力,跟他/她本身是一個什麼的人有關。韓德爾是一位信仰虔誠的人,他在人生的旅程當中,強化了「失敗」並不一定是負面的訊息。他前後只花了24天,就寫好神曲【默西亞】。據聞他在寫作時淚流滿面,淚浸手稿,寫到「亞利路亞」大合唱時,雙膝跪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堂的門開了」。在預演時,大家都非常感動,為了讓多些人入座,宣傳單上註明婦女們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劍。他在1742年在都柏林首演時,海報上寫著:「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爾舍醫院的利益」而演出。在倫敦上演時,觀眾感動,起立肅聽。自此,相沿成習,各國在演唱此曲時,聽眾一定會起立恭聽,以及將門票捐獻給慈善事業。
韓德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主的信靠、對生命的熱誠,感動了我們。我相信所有聖樂也是一樣,都應能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最後,奉勸各位駕車人士,於車上聽【默西亞】要小心!





Saturday, July 10, 2010

無法純粹的足球


無法純粹的足球

奉己(自由撰稿人)2010年7月10日信報

足球比賽若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足球就是一件殺人不見血的冷兵器。萬幸的是,綠茵場上的廝殺沒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有的只是利益之爭。大力神杯是金子做的,每個踢球的孩子都有一個金色的夢。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政治利益的得失,而不在於人員傷亡的數量,所以進球—進球,再進球才是足球的硬道理,鏟斷對手的腿沒有等量齊觀的意義。

足球與戰爭

足球場上,人們欣賞、推崇的是技術,而不是力量。出神入化的技術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手球、假摔等不正當行為則是恐怖分子的「人體炸彈」。馬勒當拿用「上帝之手」毀滅英格蘭隊的那個球,完全堪比足球史上的「九.一一」。他因此成為上帝,他因此成為魔鬼—他就是上帝派來踢足球的魔鬼!

只要足球存在,人類的觀點就無法統一。比分鐵定、勝負分明,有錄像為證,還有計算機的分析,但一九六六年赫斯特射中聯邦德國隊橫樑與門線的一球似乎永遠要把「進,還是沒進」的問題追究下去。決出一場戰爭的勝負很容易,消除人類對戰爭的分歧卻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後者跟人類的文明程度與科技水平沒有絲毫關係—這是立場和情感的問題。

事實上,決定戰爭與和平需要更偉大的力量、更複雜的因素,足球充其量只是一個借口—一個輕如鴻毛的理由。如果足球可以引發戰爭,「乒乓外交」能夠帶來和平,中國乒乓球隊的國手們豈不早就把世界擺平,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足球可以比喻成戰爭,但背負戰爭的罪,是其無法承受的重。

足球與政治

當然,足球同樣無法給這個戰火連綿、動蕩不安的世界帶來和平。不過畢竟四年等一回,在全世界的球迷最盛大的節日—世界盃期間,哪怕僅僅是假如,足球這一場場虛擬的「戰爭遊戲」可以讓人們暫時忘卻真實的槍炮轟鳴、屠戮場景,也好。

足球是巴西人的生活,是意大利人的政治。當財閥掌控了足球,當球迷變成了政客,究竟是足球綁架了政治,還是政治玷污了足球?金錢與足球—足球與政治—政治與金錢……四年之前,無數多愁善感的球迷為深陷「電話門醜聞」的意大利足球慨歎,殊不知最深的憂鬱是陰險,最藍的顏色是黑暗,帶着陰險的謀略和黑暗的力量,「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恩格斯)居然就勢完成了地獄—煉獄,直至天堂的極速昇華和完美蛻變。

阿根廷劇作家庫塞尼的戲劇不是荒誕,是謊言!中鋒沒有在黎明前死去,馬勒當拿比壟斷資本家魯普斯有錢,他的兩個「階級兄弟」—卡斯特羅和查韋斯還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天無二日,足球場上卻有貝利和馬勒當拿兩位「球王」。足球是他們共同的政治,但一樣的出身並沒有賦予他們相同的立場。走出貧民窟,一個要躋身上流社會,一個則堅持充當無產階級的代言人。貝利無疑是成功的榜樣,馬勒當拿在球場內外的表現卻不禁令人思量:

該不該相信一個偽裝成無產者的「資產階級流氓」?

人不瘋狂不是球迷,喪失理智就會喪失判斷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足球場上的男性之美似乎帶着「原罪」。碧咸吸引了異性,貶低了同性,眾矢之的,他當之無愧。一個不黏球的人偏偏成了足球場上遭受侵犯最多的人—嫉恨同性的容顏不是女人的專利!無論他的長傳多麼精準,任意球多麼刁鑽,不善於盤球過人始終是碧咸技不如人的「鐵證」。球員的相貌和技藝假若有一毛錢的關係,其到底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完全取決於你對他的美是愛慕,還是忌妒。任何領域有關「偶像派」與「實力派」的爭議都可以套用這個定理。

跟種族歧視一樣,相貌歧視,包括反向的相貌歧視,都是政治不正確的表現。要撥亂反正,你毋須熱中政治,卻必須熱愛「美」,不管是場上的帥哥,還是場下的辣妹,儘管非洲兄弟的皮膚永遠那麼黝黑。

足球之所以是「世界第一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普羅大眾可以廣泛而平等地參與其中。高爾夫球太昂貴,乒乓球雖然廉價,最多卻只能進行四人雙打。從理論上講,只要有一個足球,不限人數(或多或少)和場地(或大或小),四海之內皆兄弟,誰願意都可以加入這個遊戲。

當然,踢的總比看的少,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儘管一般而言,足球比賽的進球數少得可憐,但真正懂行的球迷絕不會只關注「進球」而已。足球只能以現場(直播)的形式存在!看錄像的球迷都是精神病,知道比分以後看錄像,更是病得不輕。喜歡欣賞「進球雜錦」的「偽球迷」就像暴飲暴食卻消化不良的饕餮之徒一樣,永遠無法理解足球的真諦。盤帶與傳遞並非沒有意義,進球也不是唯一的目的,高潮在耐心的醞釀中爆發,足球的樂趣在於「射」的剎那,而不在於對「進」的執着!

球迷之意不在球。進球多少無關緊要,自娛自樂,才是真正的王道。煙火旗幟滿天飄,敲鑼打鼓喊口號;罵娘的罵娘,裸奔的裸奔……除非你要耍流氓,足球場上,沒有什麼不可以。

一千個球迷眼裏有一千個馬勒當拿。沒有人能夠壟斷足球的話語權,球迷評球罵人既是言論自由的初級階段,也是言論自由的極端體現。儘管球迷的聲音與形象不過是足球場上嘈雜的噪音和模糊的群像,但混沌的力量是無窮的,球迷的言行其實是一種比足球本身更偉大的「運動」。

足球到底是什麼?

足球是個球—是這個地球的小小縮影。足球的世界應有盡有,予取予求,仔細體味其中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或許你會領悟點滴人生的道理:

與其說足球是個球,不如說人人都是一只足球,被命運的腳踢來踢去,但只要別洩氣,相信自己,堅持到底,最後一秒鐘也可能發生奇迹。

新書推介

我的一位舊同學,出了一本新書,名為:呵氣如蘭- 舊約聖經研讀及反省.現於塔冷通書店(Talentum, Room 106, Kam Fai Building, 20 Waterloo Road, Yau Ma Tei, Hong Kong)有售.值得推介!

Friday, June 4, 2010

早會祈禱文


仁愛正義的天主:
我們讚美你創造了世界,感謝你按你的肖像造了人。
今天是中國重要的一日。21年前的今天,一群尋覓真理、滿懷熱血的學生,看見國家的貪污腐敗而站出來,最後,他們的聲音和身體於當權者的於恐懼和無懼下,遭到震壓。
天主,求你指引那些做錯事的,要承認;承認後,要改改。上主,求祢教導我們學習和平之子耶穌基督:即使我們不能安坐教堂內,我們也要樂於關懷,愛護鄰舍;即使我們變得容易受傷,我們也要珍惜關係,拆去自封的圍牆;即使我們難免遇上衝突,我們也要掌握關鍵時刻,宣講真道恩言;即使會給人誤以為我們在起義顛覆,我們也要勇於關心社會國家,行公義,好憐憫。
求主賜予我們智慧,讓我們明辨那些只顧經濟私利而沒有目標的起錨;求主讓丁子霖等天安門母親,能平安地拜祭死去的子女而不受重重包圍;求主救贖我們遠離那些扭曲人性的塵俗和諧,賜給我們那豐富人生的屬天和平。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

Tuesday, June 1, 2010

笑、出聲、犧牲


這是我於第85期<神思>的一小篇文章:

兒時家住有吊頸嶺之稱的調景嶺,鄉巴簡樸,美麗自由。我家一住十五年,村內一樑一柱都是那麼相近,卻各有不同。我一家五口,二百尺,沒有煤氣爐,只有火水爐;沒有自來水,只有自挑水;沒有泳池,但有大海;沒有風箏場,但有公廁頂。村內沒有自行車,只有木頭車,大街小巷都是熟悉的面孔,熟得不想再打招呼,一笑而過。

笑。也忘了他第一次的笑容。他的笑,總是給人一種真誠的感覺。對!是一份可依靠的實感。就這樣,我的小學和中學的課餘時間都在他處幫手。他是聖母聖心傳教士,比利時籍的馬偉良神父(Patrick Masschelein)。我在調景嶺聖母升天堂當了八年輔祭,眼睛也被吊爐乳香薰了八年,練成金精火眼,過目不忘的神功。這八年間,我看過他笑,亦看過他兇。他兇,是真情的兇,是為教導我們這群做錯事的小鬼而兇。他的兇是為迎接他的笑,因為他的兇總會引來我們的竊笑。兇的兇不了。說實在,我也記不起他教過我們什麼,只記得他堂區辦公室的擺設,只記得他主持感恩祭的神情,只記得他從辦公室步行到聖堂的一舉一動 ── 手持聖經,謙恭有禮。這一點一滴,我都記得很清楚。他沒有高調,總是平淡的活,有多複雜的事,他總會擺平;遇到不對的,他會出聲。

出聲。自中學畢業,搬離調景嶺後,也沒有再聽過他出聲了。多年後,我聽過他說:「身為神父,應該支持民主。」闊別多年,又聽到他出聲,不高調的出聲。當時數百名基督徒在香港回歸中國統治十二周年之際,重申對普選及民主作出訴求。身為聖母堂主任司鐸的馬神父說,他參與遊行是為與香港人一起爭取普選。他相信耶穌若生活在現今的香港,祂也會參與遊行。他的再出聲,再次敲響我的心靈。原來一直影響著我的這位神父,他的言行是跟我這麼的近。他的魅力不在於神學知識,也不在於他的職位,而是在於他默默耕耘的真誠,還有的是他跟生活的接軌。當年不少師奶很容易跟他談上半句鐘,談的都是家庭逸事。我們一班小鬼也很容易跟他談上半句鐘,談的都是我們的鬼主意,他都願意犧牲休息時間,跟我們鬼運。

犧牲。自離聖母升天堂後,政府開始部署清拆調景嶺,我因事忘亦不知道這位老朋友去了何處。直至在公教報見到馬神父去了外蒙古,才驚醒我這位良師原來一直都是在繼續他的犧牲。開發蒙古這個新的傳教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梵蒂岡電台訊,蒙古的傳教站是從1992年,由三位聖母聖心會士開展。由於蒙古冬季寒冷,很早天黑以及聖誕節不是假期,因此聖誕子夜彌撒和聖誕日彌撒都是在下午7點鐘舉行。彌撒中採用的蒙古語經本是由一位剛果籍的聖母聖心會神父率領的翻譯小組翻譯的,經本在香港付印,由馬偉良神父親自攜帶到蒙古。

讀到這裡,我的心是熱洪洪的。我為有這位常笑、出聲和願意犧牲的良師而驕傲。

Friday, May 7, 2010

already but not yet


復活節剛過去,剛又看過陳奕迅新歌<一絲不掛>的MV,發覺沙畫有一種吸引力,於是在youtube搜到這個講及耶穌受難,死亡,復活的沙畫.在堂上播,反應幾好.
沙畫有一種童真,我想起兒時玩過的磁粉魔術板.建了即拆,拆後再建,沒完沒了,有種already but not yet的味道.

Monday, April 5, 2010

28度攝氏

有環保組織指出,為節能,倡議達28度攝氏,學校才開動空調.
這意見實際上不可行: 40人+28度攝氏+四面環抱的課室=32度攝氏(已假設濕度和氣流因素相互對沖)
一個32度攝氏的環境的確難以靜心(身)聽書,從前的學生除外.
第一個跑出來反對的,應該是學生.
話說回來,我聽過有學生說:我比左冷氣費,要幾時開就幾時開.
這一說法有點歪理,但的確難以拆解,因為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思想.我的典型答覆就是:你比左幾多,計比我睇.
這個無厘頭答覆有時都幾work.

環保組織需要入世
莘莘學子需要出世

Friday, April 2, 2010

人性 人格


以往一直外說的及現在對學生說的,都是用'人性尊嚴'the dignity of humanity這四個字.但最近看過一篇文章,說天主教會於社會訓導中應該用'人格尊嚴'the dignity of human person,理由是'人格尊嚴'中有person這個字.person, 拉丁文是persona(有面譜的意思),在基督宗教思想中,不緊表示個體,個別人,更表示人有理性能力,能求真善美.因此,天主教社會訓導用'人格尊嚴'去表達每一個人都能運用自已的理性,超越一般物質世界.

一直用開講開的,原來有可能不是最正確的,是需要不斷更新的.

從前都有時間看書,教書後反而沒有.有點諷刺!已有一大段時間沒有看書了,不但語言乏味,面目可憎,更是可惡.

Wednesday, March 31, 2010

長壽/受


報章說,全球最長壽的男性在冰島,平均 80.4歲;最長壽的女性在日本,平均 86.5歲.香港的婆婆平均 86.1歲,公公平均 79.8歲,排第二.雖然很多馬後砲人說:「香港人有錢咗,唔想咁早死住,所以注重咗健康。」但我想亦不明的是,雖然香港是已發展地區,醫療科技一流, 但一路以來的說法是,香港人壓力大.不單是窮人壓力大,中高產也壓力大,又要睇著份工,又要睇著D仔女,又要睇著個市.八九十後也壓力大,皆因社會向上流動條樓梯斷左(呂大樂說的).壓力大,身體壞.這是中西醫的唯一共識,為何這壓力之都可以產出長壽人,還排全球第二.

我明白了!香港人手腳快,四五十歲前賺了第一桶金,錢放在樓房及股票市場錢搵錢.四五十歲後開始養生,自然可以支撐三十年個年頭.隨意找個西方人問問,他們會對這種人生規劃咋舌,因為他們是會用七八十個年頭去幹活,並同時享受生活.

「生命貴乎質素,並不在乎壽數.」我們經常用這句說話去自我麻醉.意義是沒錯的,人生要精彩,錯在我們心底裡其實很想活長一點.

Tuesday, February 16, 2010

歌星 神職 八十後

這一輪的主題是神職,我頭痛,怕再得罪人,於是決定軟性點,從娛樂圈入手。

你欣賞那類型的歌星?二○○九年末,香港樂壇因兩電視台舉辦歌唱比賽而出現了一位八十後的新星,是亞洲電視星光大道(一)的冠軍王羅力威。我最初對他印象模糊,但自從太太成為他的中女粉絲後,我開始留意這位唱作人。直至我校音樂比賽高中組冠軍所選取的作品的也是羅力威創作及主唱的,我才發覺這位八十後歌星的風頭可真不小。二○○九年的最後一天,太太嚷著要到東九龍某商場目睹羅力威的風采,終於有機會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參與追星行動,我發現同場已成名歌星的風頭也給比下去。我終於忍不住要問太太,他有什麼吸引之處,她的答案簡單而模糊——有個性、有氣質,但是說不出的那種……

你喜歡的神父是那模樣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指出,我們必須再思考新約裡司鐸的涵意,特別包括宗徒時代及第二世紀的後宗徒時代教會中的司鐸涵意。當時,司鐸有三個職務,包括先知、司祭和牧靈。先知性職務指的是宣布福音喜訊;司祭性職務指的是領導聖事性慶祝的禮儀;牧民性職務指的是悉心照料團體各方面的需要,使其成為有信仰的團體。我深信香港司鐸的先知和司祭職務的完滿性毋容置疑,牧民性職務則值得多點討論。我一直認為,牧養團體是司鐸的基本任務,除了有心外,具個性和氣質是司鐸的牧民性職務的重要元素。所謂有個性及有氣質的司鐸,是指他有獨特的魅力,讓教友嗅到,跟從、模仿,發現及發展自己的獨特的基督的魅力。

神職本是穩定不過的行業(必定有不少人否定這行業說),梵蒂崗第二次大公議召開,聖神的風吹遍地平線,信仰與生活的整合不絕於耳。不少本地司鐸開了竅,有的往工廠裡打工,有的成為了的士司機,有的跟艇戶同住,有的潛心學術,各適其適。重要的是,他們都能將信仰和兼職結連,生活信仰化,信仰生活化。這些魅力司鐸於是有了無數的粉絲,粉絲們從偶像身上學習重看自己,塑造自我。梵二的風吹了多年後,教會又告平靜,忘記的忘記了,懷舊的回頭了,一切歸於平淡。五十後、六十後、七十後,我們也久違了有個性及有氣質的司鐸。年幼時常聽說,信仰是看天主,不是看人,所以司鐸只是中介者,他們也是普通人。後來在聖經裡看到耶穌在世時亦是魅力領袖,開始相信社會模範這門理論。我曾跟一友人談及他有否考慮司鐸聖召,他笑說有,但會優先考慮外地的。


我在追星的那個晚上,特意問太太她的偶像神父是誰,她說是一位四十後的……她的心想著一位四十後,眼看著一位八十後,我有點酸溜溜的。
上文刊於2010年2月7日公教報

我的日記存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