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AN安誌區

Sunday, August 29, 2010

宗教迷信

人類宗教迷信的程度可以嚴重到這個地步!......:

......有宗教信仰的黃英偉坦言慘劇發生後,心中不斷問:「點解呢件事會發生?直至返到香港,都解答唔到呢個問題。」昨晨他到壁屋監獄作宗教探訪,有 21名年輕犯人舉手表示想接受宗教信仰,人數與當日旅遊巴上的香港旅客人數相同,他得到的啟示是冥冥中自有主宰,困擾他的問題終散去。......蘋果日報

這句說話的意思是冥冥中的主宰安排菲律賓慘劇,再引導21名年輕犯人決志。多麼恐怖的結論......

Sunday, August 1, 2010

小心!【默西亞】

以下文章於今天刊於公教報
安中玉

什麼是聖樂?【宗座禮儀部訓令—論聖禮中的音樂】中明確指出,聖樂真正的目的,就是「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額我略曲,各種新舊的複音音樂、管風琴及許可樂器的聖樂以及大眾宗教歌曲及聖歌或禮儀歌曲等,均可稱為「聖樂」。「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這個定義清晰簡潔不過,問題在於天主有沒被榮耀及信友有沒被聖化。前者超越了人的認知,不贄。我有興趣的是後者。
久不久也會拿出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神劇【默西亞】Messiah(基督教稱【彌賽亞】)中第二部份的高潮「亞利路亞」大合唱來聽聽。此曲澎湃悅耳非常,有幾次駕車時聽著,車速也無意間快了五公理,音量也有意地高了三度,玻璃窗落下,我有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衝動,就在那一刻,我活像一個宗教狂熱者。對了!我就是想要那種感覺,一種聽了有感覺的感覺。我稱這是一種被「聖化」的感覺。在聖堂裡偶爾也會有這種感覺,不過是十分偶爾那種。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呢?是韓德爾的功力?還是我聽頌恩及心頌的歌太多了而沒有了感覺?弄不清,也不贄。
聖化信友及信友有沒被聖化,兩者是互動的。要寫一首歌去聖化信友,歌曲本身的音樂感需要有感染力外,作者的心力也非常重要。以神劇【默西亞】為例,韓德爾為了使意大利歌劇在英國普及,他經營歌劇院,大聲疾呼,歌劇應屬於大眾的。可是,他上演歌劇時,有人故意在附近舉行舞會,拉走觀眾,宣傳海報亦被撕光。韓德爾並不氣餒,屢敗屢戰,劇團解散,最後破產。他準備揮淚告別倫敦,返回德國,後被邀到都柏林,以其經歷苦難的超人意志,全心傾注於寫作神劇,【默西亞】這首獨樹一格,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修、思考有關救世主【默西亞】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我深信作者經歷苦難的心力是可以由其創作品—苦難到復活的耶穌基督—轉移到聽者身上,達到被「聖化」的感覺。
作者有這樣的心力,跟他/她本身是一個什麼的人有關。韓德爾是一位信仰虔誠的人,他在人生的旅程當中,強化了「失敗」並不一定是負面的訊息。他前後只花了24天,就寫好神曲【默西亞】。據聞他在寫作時淚流滿面,淚浸手稿,寫到「亞利路亞」大合唱時,雙膝跪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堂的門開了」。在預演時,大家都非常感動,為了讓多些人入座,宣傳單上註明婦女們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劍。他在1742年在都柏林首演時,海報上寫著:「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爾舍醫院的利益」而演出。在倫敦上演時,觀眾感動,起立肅聽。自此,相沿成習,各國在演唱此曲時,聽眾一定會起立恭聽,以及將門票捐獻給慈善事業。
韓德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主的信靠、對生命的熱誠,感動了我們。我相信所有聖樂也是一樣,都應能榮耀天主及聖化信友。最後,奉勸各位駕車人士,於車上聽【默西亞】要小心!





我的日記存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