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宗教與公民的教育

三年前,平生第一次踏入中學校門面試,校方接納了我當宗教倫理教育科教師的申請。歡喜之餘,知道要教中一至中七各班,我心裡的確有點忐忑。我當時問自己,甚麼是宗教倫理科?跟我會參與的公民教育組的工作有何關係? 面對這些疑問,我翻箱倒篋,查閱文獻,知悉自教會一百多年辦學以來,從不缺少宗教教育,從前的宗教教育就是教理教育,主要向學生灌輸聖經、教義、禮儀、歷史、倫理、靈修等知識,是典型的從上而下的教育模式。 教育另一條戰線是公民教育。九七回歸,人心惶惶,教會當時也是抱著悲觀及懷疑的態度,擔憂政府回歸前後會硬推愛黨的國民洗腦教育。教會於是趕及回歸前編製了一套合乎天主教教育理念的公民教育課程,讓政府了解教會在公義、人權、民主等的理念。這套《香港情、中國心》公民教育課程,當時於教會內引起不少討論,反對者指課程偏向「河蟹」,缺乏對共產黨的憂慮;贊成者認為香港人、中國人及基督徒三者是互不排斥的。最後,教區接納了這套課程成為天主教學校的公民教育課程。 隨著教會學校教友學生人數大幅減少,以及要面對複雜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問題,以上提及的宗教教育及公民教育兩條戰線慢慢走在一起。教區於二OOO年召開了第二次教區會議,一百七十七項關注重點中有四十項是關乎宗教教育的。二OO二年,教區成立專責小組編寫天主教的宗教教育課程,並於二OO六年正式頒布了一份「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文件。文件 2.7.1 提到國民身份的認同、積極、堅毅、尊重他人,及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承擔等五項課題,滲入課程文件中不同的學習階段。文件3.1亦清晰指出,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以道德和靈性價值而非純宗教價值為主。而教理教育的內容並非最適合這個年代,以非教徒為主的天主教學校學生,以及香港和中國的社會文化情況。很明顯,天主教當時開始慢慢離開了當初那種從上而下的宗教教育的路線。 我認為香港天主教會的宗教教育及公民教育是本質上及歷史上走在一起的。宗教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同學介紹天主教信仰於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五大範疇中的看法,讓同學懂得分析,並建構自己的德育及公民素質。面對最近國民教育的爭議,我想起天主教會於九七回歸前,對共產黨的憂慮是對的。教會懼怕共產黨洗腦,但共產黨同樣懼怕宗教洗腦。我認為香港根本不需要甚麼國民教育,天主教會學校的宗教教育本身就是公民教育,餘下來的問題只是有多少宗教科老師,意識到他們同樣肩負起公民教育的擔子...... 文章刊於9月23日公教報

0 意見:

我的日記存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