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構主義之父」稱譽的法國知名哲學家德希達(J. Derrida)因胰臟癌於2004年10月8日晚間在巴黎病逝,享年七十四歲。他著作甚豐,影響社會學、哲學、文學、

有人說「解構」就是藉由去除構成作品的粘著物,從中得到一個意念、原則或價值,並了解其結構。德理達將「解構」視為在哲學思考伴隨下所進行的文字遊戲,是一種破除文本結構,解除系統,使之支離破碎,不再有「符號∕意義」二元對立且固定結構的原則,如此以進行自由詮釋的創造性活動。他認為傳統哲學太着重「言說」,而他反而看重「文本」。他認為文本即一切,文本具備一種不確定性,是一種再生產,潛藏著解釋的無限可能性及永遠未呈現的意義。他甚至指出文本與作者無涉,不需要作者或其意識在場,作者已死。他更指出文本根本不需要讀者在場也必須可以產生作用,讀者也已死。寫作即閱讀,閱讀即誤讀,每一閱讀行為同時是一種寫作,每一閱讀皆帶著特定的批判、詮釋而重新寫作了文本。讀者是不會滿足於追隨或複製已有的文本,而將先存於文本的任何一個章節或詞句,當作進一步創造的起點繼續創作。閱讀、詮釋和創作,是一種場域間的跳躍和超越。
德理達的文本論令我想起了「長毛」梁國雄。長毛於德理達死前的第二天按法例規定宣誓就任立法會議員。雖然他沒自行修訂誓詞,但他在誓詞前後「加料」,更重要的是他的誓詞是經過了德理達所述的閱讀、詮釋和創作過程。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