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3, 2009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Sunday, January 18, 2009
科技跟智慧
剛收到一個電郵,是有關欺詐的:
如果你收到任何一個電話(包括10086)說是在檢查你的手機線路,並要求你按#或其他任何按鍵,請不要按那些鍵,並馬上結束通話。>那是一家欺詐公司,他們的機器能在你按下#或其他按鍵後連接到你的SIM卡,並用你的錢來打電話。把這個消息轉發給盡可能多的朋友,阻止這項欺詐。這條消息已經被摩託羅拉和諾基亞證實。現在全世界超過百萬手機正被這種病毒感染。你也可以到CNN網站上查證這個消息。
科技跟智慧成正比。科技越先進,人類要提防的就越多,要用更先進的科技去提防先進的科技。為了更先進,人類會用更先進的科技去拆解先進的提防科技。為了提防,人類要用更更先進的科技去提防更先進的欺詐科技......科技跟智慧真的成正比?
如果你收到任何一個電話(包括10086)說是在檢查你的手機線路,並要求你按#或其他任何按鍵,請不要按那些鍵,並馬上結束通話。>那是一家欺詐公司,他們的機器能在你按下#或其他按鍵後連接到你的SIM卡,並用你的錢來打電話。把這個消息轉發給盡可能多的朋友,阻止這項欺詐。這條消息已經被摩託羅拉和諾基亞證實。現在全世界超過百萬手機正被這種病毒感染。你也可以到CNN網站上查證這個消息。
科技跟智慧成正比。科技越先進,人類要提防的就越多,要用更先進的科技去提防先進的科技。為了更先進,人類會用更先進的科技去拆解先進的提防科技。為了提防,人類要用更更先進的科技去提防更先進的欺詐科技......科技跟智慧真的成正比?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家務
Sunday, January 11, 2009
家不成家
城中一熱題是<家庭暴力條例>(下稱家暴條例)修例,我作天去過立法會聽團體的意見,有以下一些思想:
事源
政府早前應泛民主派要求於現行家暴條例中加入對同性同居者的保障。事件隨即引起泛民主派內的基督徒的反響,亦帶來了衛道宗教團體的聲援,他們的理據是修例會引致社會將家庭的定義擴闊,包括同性愛者。事件在發展中,最新形勢是政府正考慮衛道者的建議,將條例易名,如是家居暴力條例,擴大保障範圍。
我對政府的質疑
政府對家庭一詞沒有統一定義。現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中,家庭崗位是指負有照顧直系家庭成員的責任。直系家庭成員指因血緣、婚姻、領養或姻親而與該人有關係的任何人。現行家暴條例中家庭的定義是包括了上述的傳統家庭及姻親外,亦加上現及前同居伴侶及其子女,定義廣範相當。曾特首於前一份施政報告開宗明義高舉家庭的重要,值得讚揚,但連家庭的定義亦未有共適,則令人質疑政府的制定政策能力或其背後的動機。政府可應泛民主派要求將同性同居加入現行家暴條例予以保障,日後為何不可將同性同居加入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予以保障。這種修修補補的法例修定方式令人大失所望。
我對衛道團體的質疑
衛道團體對家庭一詞亦沒有確實的定義。按這些團體對家庭的理解,只有婚姻及姻親關係才屬家庭,同居是不會被列入家庭定義的,因為後者沒有經過神的祝福。政府於1986年制定家暴條例,家庭定義適用於婚姻,或如婚姻關係的同居男女,以及與他們同住的未成年子女。政府於2007年將家暴條例進一步作出修訂,涵概前同居伴侶及其子女。於這兩次的法律制定或修定,我們看不見這些衛道團體站出來說不,這是否意味他們贊成同居?而現在又高調反對將同性愛者列入家庭範疇,令人質疑他們針對的是同性愛者,而不是保衛家庭定義。
我對保障同性愛者團體的質疑
保障同性愛者團體對家庭一詞亦沒有清晰定義及爭取策略。政府於1997年制定<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保障範圍包括僱傭,教育,貨品,設施及服務的提供,處所的管理或處理,諮詢團體的投票資格及被選入或委入該等團體,會社及政府的活動等7個範疇。我們當時看不見這些保障同性愛者的團體站出來,建議將同性愛者加入家庭定義,扞衛同性愛者的權益,現時見有泛民基督徒提出意見,才條件反射地走出來反對,未免給人定義不一,組織鬆散,及見步行步的感覺。要知道爭取權益需時漫長,需不時緊握政策走勢,作出適當部署。
家庭乃社會的基石,沒有家,那有國。可惜,香港各界別包括政府,衛道團體及保障同性愛者團體對家庭的定義都有著不同定義及不同程度的關注步伐,我們會有家不成家的感覺。
事源
政府早前應泛民主派要求於現行家暴條例中加入對同性同居者的保障。事件隨即引起泛民主派內的基督徒的反響,亦帶來了衛道宗教團體的聲援,他們的理據是修例會引致社會將家庭的定義擴闊,包括同性愛者。事件在發展中,最新形勢是政府正考慮衛道者的建議,將條例易名,如是家居暴力條例,擴大保障範圍。
我對政府的質疑
政府對家庭一詞沒有統一定義。現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中,家庭崗位是指負有照顧直系家庭成員的責任。直系家庭成員指因血緣、婚姻、領養或姻親而與該人有關係的任何人。現行家暴條例中家庭的定義是包括了上述的傳統家庭及姻親外,亦加上現及前同居伴侶及其子女,定義廣範相當。曾特首於前一份施政報告開宗明義高舉家庭的重要,值得讚揚,但連家庭的定義亦未有共適,則令人質疑政府的制定政策能力或其背後的動機。政府可應泛民主派要求將同性同居加入現行家暴條例予以保障,日後為何不可將同性同居加入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予以保障。這種修修補補的法例修定方式令人大失所望。
我對衛道團體的質疑
衛道團體對家庭一詞亦沒有確實的定義。按這些團體對家庭的理解,只有婚姻及姻親關係才屬家庭,同居是不會被列入家庭定義的,因為後者沒有經過神的祝福。政府於1986年制定家暴條例,家庭定義適用於婚姻,或如婚姻關係的同居男女,以及與他們同住的未成年子女。政府於2007年將家暴條例進一步作出修訂,涵概前同居伴侶及其子女。於這兩次的法律制定或修定,我們看不見這些衛道團體站出來說不,這是否意味他們贊成同居?而現在又高調反對將同性愛者列入家庭範疇,令人質疑他們針對的是同性愛者,而不是保衛家庭定義。
我對保障同性愛者團體的質疑
保障同性愛者團體對家庭一詞亦沒有清晰定義及爭取策略。政府於1997年制定<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保障範圍包括僱傭,教育,貨品,設施及服務的提供,處所的管理或處理,諮詢團體的投票資格及被選入或委入該等團體,會社及政府的活動等7個範疇。我們當時看不見這些保障同性愛者的團體站出來,建議將同性愛者加入家庭定義,扞衛同性愛者的權益,現時見有泛民基督徒提出意見,才條件反射地走出來反對,未免給人定義不一,組織鬆散,及見步行步的感覺。要知道爭取權益需時漫長,需不時緊握政策走勢,作出適當部署。
家庭乃社會的基石,沒有家,那有國。可惜,香港各界別包括政府,衛道團體及保障同性愛者團體對家庭的定義都有著不同定義及不同程度的關注步伐,我們會有家不成家的感覺。
Monday, January 5, 2009
考試成績
作天到老師處取回四級鋼琴考試成績,結果不太好,但總算合格,繼續努力。
未懂事以來,一直接受人生考試。素來不懂考試的我對考試既愛且恨,愛的是面對它而帶來的刺激感覺,恨的是完成它後帶來的失樂感覺。雖然不少人說讀書不應為考試,但我都是愛考試,愛的不是那些跟別人較量的,而是跟自己比試的。
未懂事以來,一直接受人生考試。素來不懂考試的我對考試既愛且恨,愛的是面對它而帶來的刺激感覺,恨的是完成它後帶來的失樂感覺。雖然不少人說讀書不應為考試,但我都是愛考試,愛的不是那些跟別人較量的,而是跟自己比試的。
Friday, January 2, 2009
逆市奇葩!
“从电视里看了养猪的过程,感觉很真实,买肉也放心。”昨日,记者在新都区谕亭巷一家卖猪肉的店铺看到,店里的墙壁上居然挂着一个42英寸等离子大屏幕电视机,显示着猪场的各个角落。原来,这家直销店是新都区清流镇一猪业合作社开的,该合作社在养殖场里安装上了摄像头,通过光纤传输到距离18公里的直销店,顾客可通过视频实时直观地了解生猪从出生到饲养各个环节的情况。
看新聞知道大陸有一豬肉檔為提高生意額,想出了這奇招,成為逆市奇葩。
我想到豬隻養殖場的僱員。他們頓時成為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合奏下的犧牲品:以最大利潤為前提下,將工人當作為車輪的一顆螺絲釘。
你有想過我們在課室,輔導房間或在家中安裝攝錄直播裝置,監察老師,社工及家務助理的工作嗎?(這裡可能衍生另一議題,就是監察家務助理可以,自己的工作環境就不可以!)
大陸之所以有這麼的經濟發展速度,可"歸功於"其所謂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思就是"集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的最強項"。相信世上無人能及!
結果是怎樣? 就是打工仔女會執生,用不少本來可以提高生產力的精力,去避開攝錄的範圍。
看新聞知道大陸有一豬肉檔為提高生意額,想出了這奇招,成為逆市奇葩。
我想到豬隻養殖場的僱員。他們頓時成為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合奏下的犧牲品:以最大利潤為前提下,將工人當作為車輪的一顆螺絲釘。
你有想過我們在課室,輔導房間或在家中安裝攝錄直播裝置,監察老師,社工及家務助理的工作嗎?(這裡可能衍生另一議題,就是監察家務助理可以,自己的工作環境就不可以!)
大陸之所以有這麼的經濟發展速度,可"歸功於"其所謂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思就是"集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的最強項"。相信世上無人能及!
結果是怎樣? 就是打工仔女會執生,用不少本來可以提高生產力的精力,去避開攝錄的範圍。
受害者同時是施害者
泰國曼谷鬧市一間夜總會,倒數時也在室內發放煙花,但煙花火花燒天花,大火迅速蔓延,場內逾1000名顧客逃生只得一扇門,二樓窗戶又裝了窗花,爭相逃生互相踐踏,結果造成61死,229 傷的元旦悲劇。
理論是:
理論是:
- 察覺有危險便要告誡或離開;
- 室內放煙花是危險的玩意;
- 應該告誡不可在室內放煙花,如無效便離開。
- 亢奮蓋過理性。
- 受害者同時是施害者。
<受害者同時是施害者>其實常見於日常生活,只是我們不願提及或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