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AN安誌區

Monday, August 23, 2021

要放走首先要放手

 "For the person who has learned to let go and let be, nothing can ever get in the way again." A quote of Meister Eckhart, a Catholic mystic.Let go & Let be,放手、放走、隨緣、隨心、放開......無論怎樣翻譯,兩者都是同義詞。人是理性動物卻從來都是最不理性,最不懂得放手給放走。知易行難。Jon Kabit-Zinn用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教我們要放手及放走。他引用了印度捕捉猴子來說明。印度傳統將椰子殼頂部開一個小孔,放進一隻香蕉,並將椰子綁在樹上。當猴子往內將手伸進椰子殼並緊握着拳頭找著香蕉的時候,由於拳頭圓周比小孔大,猴子怎樣絞盡腦汁亦未能將香蕉拿出來,到頭來只會成為獵物。聰明的你一定會立即回答,猴子放手不就可以了嗎?人最容易為他人獻計,自己卻......如果您覺得猴子的故事太過遙遠,請感受一下你呼入的一口氣,一口供應你養分的空氣。若果你緊守著這一口氣不放,你的肺部便沒有多餘空間去迎接下一口氣。死路一條......要放走首先要放手 Buy...

Saturday, August 21, 2021

獨身 神職 Grindr

 The New York Times 昨天有一則報導,題為:Catholic Officials on Edge After Reports of Priests Using Grindr,新聞指出天主教職人員手機裡有Grindr交友app。根據維基百科,"Grindr is a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ing and online dating application for gay, bi, trans, and queer people.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geosocial apps for gay men when...

Tuesday, August 17, 2021

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

 圖片是舊同事傳來的,是他執拾資料時撿到的,我也不知道是如何落在他手裡的......依稀記得,是我的課堂評課後,一位外間評課者給我的鼓勵卡。內容當然是客套及過獎了,卻令我對教書這一行感慨良多!教書,我是半途出家的。縱使於進入這一行後到香港大學得到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我對教書卻是一知半解,唯有用有樣學樣,邊做邊學的策略去「教」。當中處理師生關係及課堂教學碰過不少壁。我當時的宗旨是於內容教學當中滲入及分享我對該命題的人生經歷,我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是半途出家的。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由於分數不會計算於學期總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忽視甚至蔑視這一科,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可以在課堂上做其他科目的功課或休息。教授這一科是容易的,容易蒙混過關。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屬屬情意教育,於既定課程大綱內,可運用及發揮的技巧及策略可以很豐富,要絞盡腦汁去觸碰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意識這個世界跟他們是有關的。教授這一科是困難的,難在要讓學生覺醒。我的教學目的不是要學生信奉我所信的宗教,而是期望他們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有所認識及覺醒。於教書頭幾年,我曾動用我的人脈,邀請了在社會上的邊緣人士(綜援領取者、龍屋居民、小販等),社會工作的前線人員、新聞工作者、大學教授、十大傑青、宗教領袖等,讓他們走進課堂或禮堂,跟學生直接分享及對話。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我認為我自身的經驗分享亦會有所欠缺,期望他們有第一身經驗。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學校教育仍然有一定的空間。香港的教育於這十多年出現了重大變化,由中央化轉到校本化,由中央集權到權力下放。於是,校本管理給予學校較大的權力,包括課程規劃、資源分配、教師發展及學校行政。教育改革的願景包括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體系、普遍提升全體學生的素質、建立多元化學校體系、塑造開發型的學習環境、確認德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使命及建設一個具國際性、具民族傳統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教育改革的原則是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及全社會動員。 以上的教育變化源自教育人力統籌科及教育署於1991年頒佈的「學校管理新措施」,為香港學校引入頗大的管理改革,其目的在將學校由「外控管理」轉變為「校本管理」,以提高教育質素及學校效能。「學校管理新措施」更清晰地界定學校行政人員,特別是辦學團體、校董及校長的角色;讓教師、家長及校友對學校的決策及管理有更多的參與;鼓勵更有系統地計劃及評估學校的活動;及讓學更靈活地運用資源。經過2019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香港教育變天。現時除了教學課程及課程評估中央化外,教學方法亦被中央化,靠的是批鬥。學生、家長及老師之間的批鬥及告發......總結一句,就是香港的教育於這兩年開始出現了重大變化,由校本化返回中央化,由權力下放返回中央集權。受害的,是學生。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是教師的終極目標,教學只是手段。我最有印象的一幕是一位畢業生於2019年尾香港正值社會運動,他給我訊息說,他終於明白為何我在課堂上跟他們分享我於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每晚放工後,便到金鐘佔領區聲援的心路歷程及時事分析。我還記得他當時是唯一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反對社會運動,理據是沒有功效而且擾民。我們在課堂上有過不少討論,當然最後沒有共識,但這正是多元化教育及社會的現實。他最後說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我萬萬想不到他會是我芸芸學生中日後思想比較前進的一位。我相信這就是教育的醒覺,學生的學習成果。於一言堂的中央化政策下,教師只有軀殼,學生沒有了靈魂,我相信香港未來三十年很難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唯一出路是學生只能夠靠自我學習,是真正的自我學習,只要在沒有學校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夠有真正的學習。「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幸運地,我早已自釘了。 Buy...

Monday, August 16, 2021

2021🕵️‍♀️3 SCENEs with ART曼谷三個有關藝術的秘境🧡Bangkok Full Guide

 2021 Bangkok Full Guide: MUST GO-3 SCENEs with ART曼谷三個有關藝術的秘境 泰國是一個法治嚴謹但做法寬鬆的國家,你只要做一日司機,在馬路上奔馳,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意思。不知道這種執法寬鬆的文化是否跟其佛系宗教有關。正正是這種執法寬鬆,造就了不少藝術澎湃的旅遊景點。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三個我認為頗有藝術感的景點。 00:01-03:31 Lhong 1919 03:31-07:39 The Jam Factory 07:39-11:35 ChangChui If you like my videos, please click 'like','subscribe', and share. Thank you very much! Buy a cup of 🍮 or an 🍎 for Law AN at https:/...

Friday, August 13, 2021

五味人生

 甜酸苦辣,起跌高低,人生常態。「我最有印象是中四到中六去過的活動,心靈的活動。」高足說。高足是大愛班內智慧最高的一位。這一班是大愛第一班由中四帶到中六的班,也是最後的一班。這晚,高足和一班同學約了大愛吃火鍋。「你們還記得去了那裡?」大愛問。「不太記得!只記得墳場、嘉道理農場、黑暗館等。」高足說。「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已關閉了!嘉道理農場也沒有了這些活動,這幾年,學校連墳場也沒有去了!」大愛無奈地說。「……」高足更無奈。「你們這班最幸福!」大愛說。大愛於這三年間為這班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後更為他們編寫了一本書並送給他們,以作紀念。學生於畢業禮上,以三年心靈教育的活動剪輯了影片,於全校面前向老師致謝。「你們畢業了5年,於社會上開始了甜酸苦辣之旅。進修的進修,出國的出國,工作的工作。最快的,連兒子也生了下來。起跌高低,正常不過。」「如何避開酸苦辣呢?」小虎問。「為何要避免呢?」大愛回應。「……」小虎苦惱。「想要避開不必要的酸苦辣,可試試提防這兩種動物,分別是灰犀牛及黑天鵝。」按學者Michele...

Thursday, August 12, 2021

淡味的濃烈 乏味的精彩

 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人生有甜酸苦辣咸,食物有酸苦甘辛鹹。辣味是觸覺,淡味又是什麼呢?在大自然中,味道的感覺,就是營養的感覺。天然食物的味道,是演化微調的感覺,是標記。甜代表開心,苦代表難過,淡味又代表什麼呢?人為了克服食物的平淡無味,不但在實驗室「調味」,更改變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術……表面上是讓食物變得更美味可口,實則犧牲了完整而豐富的營養,更會干擾了食物原本的獨特味道。人越來閱容易誤把人工味道當成真正的味道,不但越吃越多,也越吃越不健康。味道不再是營養的嚮導,而成了營養的誤導。靜觀練習:你面前有杯白開水,請現在仔細品嚐,喝去一半。水,淡中之淡,淡味無窮。你有厭惡過水味過淡嗎?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沒有。可是,大部分人卻用行動表達水真的過淡,改為喝汽水、檸茶、咖啡、奶茶……成年人每天應喝2400毫升水,但很少人真的做到。喝水能治療高血壓、偏頭痛、關節炎、氣喘、腰痛、長期便祕、結腸炎、胃灼熱、慢性疲症候群,甚至能減肥。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平淡的,偶爾會有煙花。你有厭惡過生活過淡嗎?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沒有。可是,大部分人卻用行動表達生活真的過淡,會去進修、消費、旅行、拍拖……平淡的生活能調息身心靈,能治療失眠、高血壓、偏頭痛、關節炎、氣喘、腰痛、長期便祕、結腸炎、胃灼熱等。淡味或無味,是一直被人忽略的味道。肉體需要營養,人生需要精彩,因此沒有人會刻意將五味調成淡味或無味,否則,人生便變得乏味。靜觀練習:請你繼續品嚐,將餘下的喝進味裡去。在感官上少了味道,人生就變得乏味嗎?除了入夢,一天有16小時,當中我們有12小時跟乏味同喜同悲,這乏味的名字叫「口水」。12小時在感官上少了味道,12小時的人生就變得乏味嗎?跟口水共存,跟乏味共舞。人有七情六欲,花有五顏六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津津有味跟枯燥乏味不再是死對頭,是難兄難弟。燦爛中有平淡,乏味中有樂趣。我的文章原著於<大愛的衆生>...

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8歲被控褻瀆?

 Image via Shahzaib Akber on COMPLEXNews link: https://www.amnesty.org/en/latest/news/2021/08/pakistan-drop-ludicrous-blasphemy-charges-against-eight-year-old-boy/FAITH is the TOOL of authorities and religion.If a 8 year old boy could be accused of blasphemy, a 1 year old boy crying in a peaceful...

Monday, August 9, 2021

As long as I am this or that, I am not all things.

'As long as I am this or that, I am not all things.' a quote of Meiter Ekhart, a Catholic mystic.We will be proud of ourselves as a Doctor, Engineer, President... Once we discover that these are the shadows, we are nothing. The only thing we are, human beings.🕵️‍♀️👩‍🎓👮‍♀️👩‍🍳🦸‍♀️👰🧚‍♂️👨‍✈️🎅👩‍🔬👩‍🚒...=👩/👨曾幾何時,我們立志要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當我們能夠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的時候,我們只能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我們只會按著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的規範行事,卻忘記了生而為人最基本應該要履行的。最終,縱使我們是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我們什麼都不是。 Buy...

Saturday, August 7, 2021

動物神學

 猶記得早年八十多歲的老爸最近中風入院,院方以防他隨意走動而發生意外,將他困捆綁在床上。從前跑船的老爸天生愛自由,拼命掙扎,弄至手部及精神也受到難以忘懷的創傷。他在病房內告訴我他從前走過街市,見到雞隻關在狹窄的籠內,心裡很是難受:「人要吃牠也不要令牠這麼痛苦!」他往後亦不走近街市的肉檔。 神學翹楚聖多瑪斯阿奎拿St. Thomas Aquinas在他的神學大全中指出人不應殘害動物,不是因為牠們有生命,而是因為這會鼓勵人與人之間的殺戮。動物神學Animal Theology的先驅,聖公會神學家Andrew Linzey不同意這工具理性的說法,他指出神學源自亞理士多德哲學,他的哲學影響聖多瑪斯非常。後者的創世觀是具階級性的,因動物並非理性的存在者imago...

Friday, August 6, 2021

古聖地獄(文字版)

說到地獄,你會想起誰?講起地獄,我會想起沙特(桑-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著名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師)。他曾經說過:「他人就是地獄。」意思是當我死後,我在他人的目光中凝固起來,我沒有自由去對他人針對我的評價做任何解釋或辯駁。結果是我被埋葬於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所以他人是地獄,因為我被他人埋葬了,被埋葬在地獄。什麼是地獄?地獄是怎樣的?誰會下地獄?如何避免往地獄?我們會從宗教及哲學探討地獄。我們暫時放下沙特。要提醒的是,我們所探討的是死後的地獄。我們先為地獄下個定義。談論地獄比較全面的宗教是基督宗教及佛教。基督宗教指出,地獄hell此詞要從廣義及狹義來說明。廣義而言,地獄包容了陰府,是一個暫時受罰的情況,其中有黑暗、痛苦,同時未達到一個光榮的境況,換言之,在此境況中,到達不到上主面前。狹義而言,地獄即指絕對無救恩的永恆情況。這種情況,按聖經及教會傳統的瞭解,地獄就是絕對違反上主的人死後會去的地方。教會面對這種事實,常以「如果……則……」的恐嚇方式來表達,而非描述一件已發生的事情。每一個文化和宗教團體,都會有詩人或畫家,或是民間百姓,以很多具體的方式描寫地獄的景像,就把現世所見的苦刑置於死後的情景中。我們轉看佛教對地獄的定義。地獄,梵語曰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譯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指眾生由罪業而招感之極苦處所。該處環境惡劣,眾生由惡業報而化生,沒有男女欲,受眾多苦。法華文句四曰:「地獄此方語,胡稱泥犁者,秦云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云無有。」綜合兩大宗教的定義所說,地獄只有一個字:苦。如何苦?兩大宗教又如何描述地獄?舊約及早期的猶太宗教以兩個圖像來描述那死後受罰的地方:第一個圖像是陰府,其中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個為義人,含有安慰及善報,另一個則為惡人,含有惡報(路十六19~31);第二個圖像是被咀咒的山谷(列下廿八3;卅三6),在那裡有祭獻小孩的惡習,也是令人咀咒之地,先知們就曾以此圖像警告著以色列人民,上主要來審判的情形(耶七32;十九6;依六六24)。自公元前二世紀以來,猶太的默示思想中就將被咀咒的山谷視為預告上主審判之所,在那裡有地獄的火。新約中也有許多圖像及比喻在描寫地獄。洗者若翰(瑪三12)和耶穌(瑪十八8)都提到在地獄中有永恆不滅的火,因此也稱為火獄(瑪五22;十八9)、火窯(瑪十三42,50)。此外,在其他章節中則將地獄的罰稱為哀號和切齒(瑪八12;十三42,50;廿二13;廿四51;廿五30;路十三28)、蟲子不死火也不滅(谷九48)、黑暗中的黑暗(瑪八12;廿二13;廿五30),這些都是以現世所能想像到的可怕情景,表達出與天堂光榮境界完全的對立(瑪廿二1~2)。福音也用了舊約中「被咀咒的山谷」的圖像,並指出這是最後審判的地方,這個地方不但是為魔鬼及其使者所預備,也為那些不願悔改和拒絕上主所賜救恩的人準備的(瑪五29)。保祿書信中不提地獄,但卻很清楚的提出永恆的失敗和非救恩的字眼(格前一18;格後二15;四3;得前五3),也指出亡者就是不聽從福音的人(得後一9)、夜間的盜賊(得前五2)或痛苦臨于孕婦身上(得前五3)。默示錄(十四10;十九20;廿14;廿一8)以舊約的比喻及圖像來描寫地獄的特色(如創十九24),並指出在那裡所有反對基督的人、假先知(默十九20)、魔鬼以及一切未記載於生命冊中的人將一起受罰,死亡和陰府同樣要被焚燒(默廿14)。基督宗教傳統在聖經的教導下,依照各文化的特色而用不同的神學思想來表達地獄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在基督宗教逐漸接受靈魂不滅的思想中,即將人死後所受的地獄之罰當作是靈魂所受的罰。神學家們一方面提倡上主的正義以證明地獄應是永恆性的;另一方面卻又要把地獄永恆之罰與上主無限仁慈間的矛盾現象整合。除此之外,不少教父<如奧力振(Origen)、盎博羅修(Ambrosius)、熱羅尼莫(Jerome)>認為地獄之火是隱喻著人離開上主的痛苦情況,這痛苦如同火一般的焚燒著人;有些神學家<如巴西略(Basil,...

天堂樂園(文字版)

 說到天堂,你會想起那一位?你的親人?或會是他們嗎?說到天堂,我只會想起香港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因為她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第一位公開說天堂已留有位置的人。她能夠進入天堂嗎?你估計你能否進入天堂嗎?天堂是怎樣的?天堂是否等同樂園嗎?要探討基督宗教如何看天堂樂園,先要註明的是死後的天堂,而不是在世所謂的理想國。天堂是否等同樂園?我們先看看什麼是樂園。樂園Paradise,原是古波斯的詞彙pairi-daeza,即是以欄杆或牆圍起來之意,也指有欄杆的公園或樂園。希伯來文寫成paredes (有樹的公園);希臘文是paradeisos;拉丁文則是paradisus。另有一個字eden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此字含有兩種意義:1)指一個沒有樹木的平原上,卻有一個園子(Akkadian,稱為edinu,蘇美文是edin,希伯來文eden)。2)喜樂、享受、喜歡(即希伯來文的eden)。Paradise及eden這兩者相互整合下就是「一個充滿和諧及喜樂的園子」。宗教學歷史以六種思想來描寫樂園:第一,樂園是人類的原始狀況,在這圖像中有一些重要的內容,如:原祖父母;或一群按創造神的旨意而生活在幸福無憂的情況中的人們,他們與整個受造界和諧共融,也沒有死亡。但是自從人因犯罪而墮落後,就破壞了原始的喜樂,也使人類落入辛勞工作、疾病、饑餓及死亡的痛苦中,這是人犯罪所造成的後果。第二,樂園是一個黃金時代(aeon),這種思想有其歷史觀,也就是將歷史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是黃金時代,之後每一階段都較前一階段墮落。第三,樂園是和現時代同時存在的理想境界,惟有神明、英雄和義人才能住在這理想境界中,古時,有些民族如墨西哥人、中國人、希臘人、波斯人、印度人,會將此理想境界放入宇宙中最美好的地方。第四,耶穌時代;猶太教認為樂園也指著末世的境界,當宇宙消滅或公審判之後,原始的樂園境界將再被覆興起來。第五,樂園是亡者生活之地,這種思想指出善人,即貴族或受後代特別敬禮之人,死後可以進入一個像似樂園的地方。如印度教或民間佛教中,認為義人在投胎轉世之前,就是存在這一樂園的境界中,大乘佛教,如淨土宗也提出善人將到達一美好的淨土境界中。中國古代也認為人死後,其魂魄所到達的天上境界即如同樂園一般。第六,有許多身在被迫害情況中的人會自我安慰,他們認為只要經過暫時的痛苦,就可以得到美好的樂園賞報。說到這裡,聰明的你應該知道,我們所探討的天堂是指第5種樂園,是亡者生活之地,只有善沒有惡的一個特別的境界。那麼,天堂又是什麼?天堂heaven,從廣義的宗教語言來說,可由三個角度來探討:第一個角度,天堂是人類最美的境界,也是人類所能想像到的最理想的境界。這些圖像與文化背景大有關係,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天堂就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例如:某一文化(宗教)強調人際關係、交談、主體、歷史等因素,那麼他們心目中的天堂就是這個歷史圓滿的完成,在這美好的境界中必然有人與人、人與宇宙萬物、人與天主之間的交往共融;另一文化宗教中強調了一體,有一元論(泛神論)的傾向,天堂就會成為人與絕對真如的合而為一,亦即小我流入大我(涅盤、頓悟)的境界。又如在一個缺水的文化背景中,他們所描述的天堂中必定有豐富的水源。我有理由相信特首林鄭月娥根據她個人文化(愛好鬥爭、極要面子、只要勝利、詭詐奉承等等)而塑造了天堂的願景,才敢大膽公開指出天堂已留有位置。無怪乎及後有人說,如果她在天堂,自己寧願下地獄!若我們仔細從第一個角度看,天堂這些圖像都表達出同樣的信念,即是圓滿、幸福、喜樂及和諧的境界,跟她相像的有天壤之別!第二個角度,天是宇宙體系的一部份,即穹蒼。在此用法中,可說「天地」已指出所有包含在宇宙中的受造物。第三個角度,天是神所在之地,甚至可以代替神。如中國古書上說「天命之謂性」,這裡的「天」即表示是上天最高的主宰。在特殊的基督信仰中,天堂是指一個絕對不可失的境界,其中包涵整個人類,有天主聖三的恩惠,也與天主聖三相互寓居,更是人類依靠天主恩惠所努力達成的結果。看完三個角度,讓我們看看聖經如何談及天堂。聖經提到天堂時,有用普遍的意思(廣義的宗教用法),也有用特殊的意思(狹義的基督宗教思想):舊約把天當作穹蒼,把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分開(創一6),天主稱穹蒼為天。天也是雅威的居所。在那高座上,祂掌管宇宙萬物(申廿六15;詠二4;十一4;依六三15)。這些說法主要在強調天主的存在以及祂動態性的救恩。因此在舊約晚期,當以色列民不敢直呼雅威之名時,天就成為天主的代名詞了。新約一方面接受了舊約的思想,另一方面則加上耶穌基督和救恩這特別是救贖的向度,共有四點:第一,在福音中,耶穌曾提到天上的父親(瑪五16,45;六1~9)、天國(瑪三3;五10,19~20;七21)。瑪竇福音(五12;十九21,29)、馬爾谷福音(十30)及路加福音(路六23)均指出天堂是人生前善行的報答,這賞報完全來自恩惠,因此福音所發揮的是人與天主的共融。末世的救恩就等於永生,永生就是進入天國。第二,保祿的天堂觀特別重視基督的面目,得撒洛尼人前書四章17節曾說:「……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斐理伯書及格林多後書都提到與基督在一起的意思(斐一23;格後五8;得前五10;格後十三4...

Wednesday, August 4, 2021

2021🕵️‍♀️3 SCENEs with WATER曼谷三個有關水的秘境🧡Bangkok Full Guide

 泰國疫情下,除了生活必須品的商鋪(例如超級市場),其他的都關閉得七七八八,包括公園。作為旅客,最好不過的就是自駕到郊外探索。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曼谷三個有關「水」的秘密景點,都是短途旅客不會選擇或不知道的景點。 00:02-04:28 Bangpu Recreation Centre 04:28-06:49 Khlong Ong Ang Walking Street06:49-11:45 Wat Sri Bunruang-Water GateIf you like my videos, please click 'like','subscribe', and share. Thank you very much! Buy a cup of 🍮 or an 🍎 for Law AN at https://ko-fi.com/lawan&nb...

Monday, August 2, 2021

Burning and Freeing

 “The only thing that burns in hell is the part of you that won't let go of your life your memories, your attachments. They burn them all away, but they're not punishing you, they're freeing your soul." an unique quote of Meister Eckhart, a Catholic mystic. Explanation: Grasping is the brother...

Sunday, August 1, 2021

不死不滅(文字版)

靈魂的「不死不滅」是我一直想探討的主題。探討這個主題的原因,是我自小就經常想起自己死後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亦可能會陰魂不散,總之世界上再沒有了我,想起那種無知感,非常可怕!這裡所指的不死不滅,不是指肉體的不死不滅,而是集中討論靈魂的不死不滅。我們先弄清靈魂不滅immortality of the soul的概念。神、哲學上認為靈魂不滅是指人死亡後,其生命繼續存在,或是在尚未完成的存在方式中,那具有自我意識的靈魂繼續存在於圓滿而不滅的情況,即整個人超越一切暫時性的狀況而以最圓滿的方式分享神的永恆。聽罷你可能覺得更混亂!神哲學就是用這樣的語言說話。簡單說就是「陰魂不散,音容宛在,等待黎明,與神同行。」無論基督信仰或其他宗教都肯定靈魂的不死不滅此事。但是每一種宗教都會以特殊的方式來解釋靈魂不滅的事實。有時這種靈魂不滅的信念和其他的人生觀不一定完全吻合,例如印度的佛教因其形上學及靈修的內容而主張了自我在死後不繼續存在;但同時又主張在因果律之下的輪迴觀。說到這裡,我想指出的是,所謂的靈魂的不死不滅有兩種,一是以基督宗教為主所指的肉體死亡,而靈魂以另一種模式一直存在,時間線是直線的;二是以佛教為主所指的肉體死亡,而靈魂卻因果輪迴,以另一肉身繼續存在,時間線是圓圈的。我們先探討基督宗教的靈魂不死不滅說。聖經是基督宗教的神聖典籍。聖經基於閃族和希臘、羅馬文化的背景,肯定了靈魂不滅的思想,也提出一些不同的答案。舊約肯定人是一個整體,整個人可由肉身、精神或宗教等不同層面來探討,這些不同層面在人內並無區分,因此當人死後,他仍具有整體的狀況,只是缺乏生活及生氣。在這種信念下,以色列民會期待著死者的復活。舊約晚期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產生了智慧文學的傳統,陰魂不散,靈魂不滅的概念也由此應運而生。大家可以參考這些聖經章節(智三1~4;四7~15;箴言十四27;詠四九8,16;十六9~11;七三23~26;加下七9,11,14,22,29;十二43;十四46)。靈魂不滅的思想基於人是天主的肖像,是被生活的天主所創造(智二23);靈魂不滅是出自天主的恩惠。新約也在舊約的背景下期待著死人的復活。新約的重點是在期待耶穌基督的來臨,並不注意人學上或「有始無終之境」的問題。所以,新約所論的靈魂不滅,是人分享著天主或基督永恆不滅的恩惠(弟前六16)。簡單講,舊約及新約聖經指出,人是根據天主的肖像造成,人的靈魂也是,所以不滅的靈魂是天主給人的禮物。莫非陰魂不散是神的禮物?除了聖經,基督宗教傳統對靈魂不滅的思想,大體分為教父時代及中古時期兩個階段。我們先看教父時代,所謂教父,是在基督宗教初期的教會作家,他們都以正統的教義和聖潔的生活聞名於世,也因此曾受教會嘉許為信仰的見證人。在教父時代,希臘主流哲學在柏拉圖(Plato)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思想深切的影響了基督徒有關靈魂不滅的思想。傳統中認為柏拉圖很清楚地主張二元論。中國古代也同樣分肉身與精神二層面,都是指人在死亡後,精神靈魂就進入適當的生活狀況中。亞里士多德將這二元論加以修正而提出了型質論,他認為人是個整體,具有形上的層面,也就是不可分的型(精神靈魂)和質(身體),在有機平面上,靈魂與肉身分不開,所以有機生命的靈魂在死亡中也將消滅。按亞氏之說,人死時只有一樣不滅,即純精神(nous),是屬神性的。亞里士多德一直影響著基督宗教往後的神哲學觀。早期的教父們,如猶斯定(Justin...

Theorizing and Inpouring

“The less theorizing you do about God, the more receptive you are to His inpouring.” A quote of Meister Eskhart, a Catholic mystic. Rationality is the way to help upholding your life without unnecessary bias. However, Grace will be hindered also. 為免有偏見 我們需要理性去提升生命 生命亦同時會被限制 Buy a cup of 🍮 or an 🍎...

我的日記存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