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AN安誌區

Wednesday, November 3, 2021

天才的秘密

 「都是這麽樣,沒有什麼特別。」每一班別裏,都有至少一個這麼老成持重的學生,應該說是扮成老成持重。可能是他們的背景比較不一樣,要成熟,要扮成熟,要看破世情,要扮作看破世情。兒童腦袋裝上了老人思維。我總覺得他們可憐!沒有了童年的「真」。成人世界裏,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沒有什麼特別,都是這麽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也擋不了。自由飛走了,民主淹沒了,法治毀滅了,新聞殆盡了,私隱退休了......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不然又如何?我們還是需要生活下去!」成人腦袋裝上了老人思維。我總覺得他們可憐!沒有了老人的「氣」。還記得有一次,我在曼谷一條三線街頭駕著車,每天都會如常經過Nana...

Tuesday, October 26, 2021

是人的問題,請不要再歸予神!

 新聞:中國被指逼梵蒂岡與台灣斷交 台灣回應台梵邦誼友好天主教創立千年,一直有上千年跟政權周旋的歷史。撇開信仰層次,天主教由從前的政教合一到現代的政教分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存留下去,要生存就要有權力。從前政教合一的時候,教權就是政權,宗教要穩定,教宗就需要是皇帝,因此買賣教宗皇位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時代演變,教會現在採用政教分離,只是宗教皇權跟地方「政權」統治權分開,宗教從來沒有跟「政治」分開。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跟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意大利承認了梵蒂岡是一個主權國家,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國家。自此以後,天主教需要處理政治外交。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爾虞我詐,相信不比政教合一的時候簡單。對中梵建交樂觀的人通常會說天主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會帶領教會渡過一切難關,包括中梵建交,不然的話,天主教會怎樣能夠千年屹立不倒。這句說話的謬誤在於千年不倒的原因歸因於神明。天主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是天主教會的信理,涉及信仰層次,不在這裡討論。重點是千年不倒除了是因為神力,更牽涉不少人的因素,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簡單來說,一個地方宗教得以長久存在,其教義必須不能偏激,要跟當地社會的文化吻合。若要成為普世宗教,其教義更加要四方八面,平平穩穩,擁抱普世價值。一個宗教只要擁抱這些特質,於歷史巨輪上及早佔一席位,讓信眾心裡有憑藉,政權又可利用這宗教作為協助管治的工具,保持社會和諧,這宗教就很容易做到千年屹立不倒。因此,基督宗教信徒經常將「XX能夠出現是神的旨意,神一定有祂的意思。」掛在口邊,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甚至是背離教義的做法。基督宗教是他力宗教,但當中強調他力之餘,亦不忽略自力。正正教會的掌舵人都是人,有人就有錯誤。歷史上出現不少魔鬼政權殘害人民的事情,一直倡議正義和平的宗教當局往往為了生存而不敢發一聲,成為了幫兇。相信不少當時的信徒亦將「XX能夠出現是神的旨意,神一定有祂的意思。」掛在口邊,沒有作出勸諫。中梵關係問題複雜,梵蒂岡希望「正常地」牧養大陸的天主教徒,其唯一的籌碼是跟台灣交,來換取跟中國建交。梵蒂岡是西方社會唯一跟台灣有邦交的國家,不容易斷交。梵蒂岡於是放棄主教任命的決定權力,期望可以換取建交。我不刻意提及梵蒂岡受了大陸的巨額捐款等新聞,單看天主教會一直倡議以義務論作為倫理模式,處事卻恰恰相反,而功利主義為本,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已經令人咋舌。天主教徒呢?他們當然是繼續把「XX能夠出現是神的旨意,神一定有祂的意思。」掛在口邊,將歷史不斷重複。是人的問題,請不要再歸予神!無怪乎George...

Thursday, October 21, 2021

給你一個豬腎

新聞報導指出,美國紐約的研究人員早前施行一項破天荒的腎臟移植試驗手術,他們將一頭基因改造豬的腎臟連接到一名腦死亡病人身上,結果顯示該腎臟能夠正常運作54小時。今次是歷來首次有動物腎臟連接人體而沒有出現排斥反應,被視為動物器官移植給人類的重要一步,將來有望解決病人長期等候器官移植的問題。【2021年10月21日明報】器官移植分為活體及屍體移植,後者沒有什麼爭議,因為不甚牽涉倫理判斷,最多都只是家屬最後不願意。活體移植分為自願、非自願及不自願。兒子自願捐腎給父親屢見不鮮,不用討論;不自願則可能牽涉謀殺,必定是錯的,也不需討論;非自願多發生在植物人身上,倫理爭議則比較多。無論是自願、非自願及不自願,我們談論的都是人類間的器官移植。隨著科技發展,動物跟人類之間的移植開始普遍,上列的新聞就是一例。動物不牽涉自願,因為他們沒有自願的自我意識,這個新聞的例子不單牽涉餘下的行為本身的非自願及不自願,更牽涉動物存在的非自願及不自願。新聞裏的豬隻是一頭基因改造豬,牠的存在並非自然而生的,而是人類為了將牠的腎臟捐給人類,意思是該豬隻的存在本身牽涉非自願及不自願。有關用動物做實驗的倫理討論主要包括人類中心主義及生態中心主義。除了這些傳統的倫理模式,我比較喜歡德蘭修女提出過的一句金句:“The...

Tuesday, October 19, 2021

科技與生活質素

 新聞報道指出,英國北艾爾郡9間學校最近在飯堂使用人臉辨識系統,透過掃描學生的樣貌收費,聲稱可加快排隊速度且避免接觸,在新冠疫情下更安全,但有私隱維權人士質疑是否有此需要。這者則新聞除了讓我們思考究竟安全或是私隱比較重要外,更令我思考究竟科技的目的何在。眾所周知,科技的目的是提升人類的生活質素。究竟什麼是生活質素?是安全?是個人私隱有保障?舒適?免受歧視?有效率?美麗?有效度?快捷?科技突飛猛進,其中區塊鏈尤為明顯。區塊鏈介入人類生活的細節,例如貨幣交易、購物交易、智能合約、藝術創作等。以智能合約作例子,汽車保險受惠於智能合約:第一買家及汽車的資料、第一車主日後遇上交通意外的具體資料(包括車主的身體狀況及汽車的損毀情況)、保險公司賠償的具體細節、第一車主賣出汽車的具體資料、第二車主買入汽車的具體資料、第二車主日後遇上交通意外的具體資料(包括車主的身體狀況及汽車的損毀情況)、保險公司賠償的具體細節......以上資料是零碎地存放在不同的人或公司內,難窺全貌。將來,這些資料(包括交易智能合約)全放在區塊鏈來,不能篡改,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對日後二手車市場的買家及賣家均有準確資料及保障。這一種不能篡改及公開透明的理念同樣可以應用在生活各個範疇,人類的生活質素不是有所提升嗎?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區塊鏈這麼好,為何未被全面推廣及應用?答案是有權勢者(包括管治者)可能不太喜歡區塊鏈,正因為它太不能篡改,太公開透明。有權勢者的資料,包括他們的決策錯誤,會坦蕩蕩地顯露於人民。政治就是妥協,就是交易,就是錯誤的妥協交易。試想像美國大選的所有細節全放在區塊鏈,就不會出現對賄選的質疑;生物實驗室所有資料全放在區塊鏈,就不會出現對病毒由來的質疑。無論如何,區塊鏈有其實用價值,管治者對區塊鏈又愛又恨,所以極權政府會首先是打壓區塊鏈,繼而是監管,進一步是建構他們自己可以篡改,不公開透明的「區塊鏈」。作為人民,你仍然可以享受區塊鏈的形而下(例如汽車保險)的不能篡改,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卻失卻了區塊鏈的形而上(例如政治上的普世價值)的不能篡改,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對於管治者這樣的「修改」,你會收貨嗎?回說學校新聞,許多英國學校多年來一直使用其他生物辨識系統,如指紋掃描器付款。安裝人臉辨識系統的公司代表稱,人臉辨識比指紋確認或銀行卡更快,令處理每個學生交易的平均時間縮短至5秒,並指出加密的人臉資料儲存在學校的伺服器內。在學校工作過的人應該會知道,要盜取學校伺服器的資料的確不難,因為可考的行政保安不甚嚴密。人面識別可以有形而下的快、靚、正;卻失卻了形而上的私隱保障。我比較同意有私隱維權人士說:「你毋須用機場的技術來讓孩子獲得他們的午餐。」世事難料,北艾爾郡議會稱,有97%學生和家長同意使用該系統。看來,人類都是比較重視形而下的生活質素。新聞來源:https://news.mingpao.com/pns/%e5%9c%8b%e9%9a%9b/article/20211019/s00014/1634579811885/%e8%8b%b1%e6%a0%a1%e3%80%8c%e5%88%b7%e8%87%89%e3%80%8d%e9%bb%9e%e9%a4%90-%e6%83%b9%e7%a7%81%e9%9a%b1%e6%86%82%e6%85%ae我已將這句引言設計了一下,製作成NFT(Non-fungible...

Friday, October 1, 2021

To travel is to discover that everyone is wrong about other countries

“To travel is to discover that everyone is wrong about other countries.” Aldous Huxley這句引言是說旅遊令我們發現我們對其他地方原初的印象是錯的,意即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歷其境,驗證真偽。昨晚偶爾看到一個有關digital nomad的群組,其中一個貼文是一位有家室的比利時人,厭倦了比利時的政治和經濟,想去印尼生活。他/她有網站製作及社交媒體的製作經驗,希望一家可以在外地以數碼遊牧的形式賺取生活費,支付整個家庭的生活。他/她出貼的目的是想問問群組組員的意見。他/她其中的一段貼文是這樣寫的:“...about...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21

恐懼在😬你在🧐

 “Where your fear is, there is your task.” Carl Jung人生有很多想做的事還未去做,為何又要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更遑論是自己恐懼的事!也不一定!你的人生裏總會有想做而又害怕去做的事,例如笨豬跳、用粗口鬧你老闆、於一千人面前演說、裸泳、跟你伴侶說你已經不愛他/她了、將你所有財產all in比特幣......只要你踏入面對自己所恐懼的那一刻,你回神了!你是你自己了。你驚故你在。對!你現在可能不是自己,只是豬不是人、是你老闆的下屬、是膽小鬼、是穿羽絨游泳的聖潔者、是你伴侶的奴隸、買金條放進保險箱的專業投資人......當你回神的那一刻,你執行任務。你的任務就是做回你自己。舉一個例子,我自小怕曱甴,原因是小時候家住調景嶺石屋,家境貧困。家中的食用水是由街喉接駁至家中的一個大水缸。8歲的某一天,獨留在家中的我定神地望著水缸,有一隻曱甴從水缸底冒出頭來。敵不動我不動,牠突然展翅高飛,向著我迎面飛過來。被點了穴的我突然懂得解穴,一手拍下去......是一隻正在退皮的、白色的、會飛的曱甴!從那一刻開始,我便開始怕曱甴,不對!是甲由。我已不能再提曱甴二字,只能用甲由代替。後來人大了,見識到了,試過鬧老闆、於幾千人面前演說、裸泳、跟伴侶說暫時3分鐘不愛她了、正在認識中本聰這個人......但怎也未能闖過曱甴這一關。直至結婚後數年,認為自己應該要踰越曱甴這一關,畢竟太太也不太歡迎牠們造訪。面對恐懼那一刻,真的有很多任務!我要重複地訓練:注視著牠、追著牠、用拖鞋打牠、用50格紙巾包裹及抱起牠、送牠上路(抽水馬桶)。如此重複訓練了半年,我終於可以喊出曱甴二字。說實在,我現在的功力只是我爸爸的十分之一!我爸爸是一位梟雄,我經常見到他單挑曱甴,用快到我看不清的霹靂手,活生生將一隻曱甴捉住,然後使勁地往地上砸下去。我很少拖著他的手,因為他不常洗手......在這裡邀請你試試,走進你的恐懼,做回你自己。你將會變得很充實。“Where...

Tuesday, September 28, 2021

Nothing is more sad than the death of an illusion.

 “Nothing is more sad than the death of an illusion. ” Arthur Koestler錯覺、幻覺、假象、幻想、錯誤的觀念、幻想。無論你怎樣翻譯,illusion的意思總是不真實的、無中生有的,跟客觀事實相違背的。“Nothing is more sad than the death of an illusion. ”這句說話在太平盛世是對的。腳踏實地,我們會幻想上月球;坐上uber taxi我們會幻想坐上了uber helicopter;手拿著實體貨幣我們會幻想虛擬貨幣......太平盛世,沒有了這些幻想,沒有什麼好玩,社會不會那麼「發展」,的確是可悲的!“Nothing...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愚蠢•瘋癲

 “which is better - to be born stupid into an intelligent society or intelligent into an insane one?”- Aldous Huxley題目好像是問你寧願「於從前的香港做一隻港豬,或是清醒地活於現今瘋癲的香港。」港豬無罪。能夠糊裡糊塗,不分好歹,不問世事地活在稅率差不多是全球最低的自由城市,始終是一件「樂事」。這樣活下去,你和後代會分到不少好處。慢慢地,你也或多或少變得「聰明」。你越「聰明」,社會越是繁榮,聰明錢滾滾來,生活多麼的「美好」!2019年,清醒的年青人看不過政權的腐敗,走了出來,也成了犧牲品。政權為了維護政權的「正當性」,不惜一切地於教育、傳媒、醫護、社工、法律、藝術等界別作出全面打壓,令香港成了瘋癲城市。清醒無罪。能夠擁有個人意志,仍然清醒及毫不含糊地在這個全球最瘋癲城市過著每一天,始終也是一件「樂事」。這樣活下去,你和後代於謬誤中過活。慢慢地,你也或多或少變得「瘋癲」。你越「瘋癲」,社會越是穩定,瘋癲事滾滾來,生活多麼的「悲慘」!好像問錯了問題!選擇前者是「理所當然」的。還有其他選擇嗎?離開。香港區長說:「我又聽到有啲故仔都話去到都好淒涼,又唔習慣,讀書要畀多好多學費。」如果她說的都是事實,我寧願淒涼一點、唔習慣一點、俾多少少錢,做一個清醒的人。不用年年繳稅給一班瘋癲的人讓他們以有形和無形的暴力去「管治」。“Well,...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21

What you seek is seeking you!

 "What you seek is seeking you!" a quote form Rumi, a Persian  mystic. 你在找祂/他/她/牠/它? 祂/他/她/牠/它在找你。 被尋者是你的客體,當你尋找祂/他/她/牠/它 的時候,祂/他/她/牠/它 很自然地成為你的目標,因為祂/他/她/牠/它本身就是目標,你會根據你的意願去尋找祂/他/她/牠/它 。因此,你所找到的祂/他/她/牠/它 不大會為你帶來驚喜,因為你找到的都是祂/他/她/牠/它,你所尋找的,會比祂/他/她/牠/它限制了你。你在尋找祂/他/她/牠/它的那一剎,其實也是祂/他/她/牠/它 在尋找你。說得通俗些少,就是祂/他/她/牠/它主動送上門。結論是,你在尋找祂/他/她/牠/它...

Saturday, September 4, 2021

如何認識自己

 一‘Go into your own and learn to know yourself there.’ A quote from Meister Eckhart, a mystic.認識自己往往是人一生的功課。不少人臨終時仍不太了解自我,不足為奇。要怎樣去認識自己?Eckhart這句說得通透: 要走進自己,在內裏去認識自己。 他邀請我們不要像靈魂出竅一般於外在看己,而是要走進內在的自我。 那麼,如何才是於內在認識自己? 答案有三部曲: 經歷、反省及行動,缺一不可。「 跟自己一起經歷」 並不是一句廢話。 說實在,很多人不是為自己而生活,卻是為人而活,他們可能是為了報仇: 例如婚姻不和、兄弟反目、父女成仇、家族爭產、社團爭地、政治任務……亦可能是為了報恩:...

Monday, August 23, 2021

要放走首先要放手

 "For the person who has learned to let go and let be, nothing can ever get in the way again." A quote of Meister Eckhart, a Catholic mystic.Let go & Let be,放手、放走、隨緣、隨心、放開......無論怎樣翻譯,兩者都是同義詞。人是理性動物卻從來都是最不理性,最不懂得放手給放走。知易行難。Jon Kabit-Zinn用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教我們要放手及放走。他引用了印度捕捉猴子來說明。印度傳統將椰子殼頂部開一個小孔,放進一隻香蕉,並將椰子綁在樹上。當猴子往內將手伸進椰子殼並緊握着拳頭找著香蕉的時候,由於拳頭圓周比小孔大,猴子怎樣絞盡腦汁亦未能將香蕉拿出來,到頭來只會成為獵物。聰明的你一定會立即回答,猴子放手不就可以了嗎?人最容易為他人獻計,自己卻......如果您覺得猴子的故事太過遙遠,請感受一下你呼入的一口氣,一口供應你養分的空氣。若果你緊守著這一口氣不放,你的肺部便沒有多餘空間去迎接下一口氣。死路一條......要放走首先要放手 Buy...

Saturday, August 21, 2021

獨身 神職 Grindr

 The New York Times 昨天有一則報導,題為:Catholic Officials on Edge After Reports of Priests Using Grindr,新聞指出天主教職人員手機裡有Grindr交友app。根據維基百科,"Grindr is a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ing and online dating application for gay, bi, trans, and queer people.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geosocial apps for gay men when...

Tuesday, August 17, 2021

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

 圖片是舊同事傳來的,是他執拾資料時撿到的,我也不知道是如何落在他手裡的......依稀記得,是我的課堂評課後,一位外間評課者給我的鼓勵卡。內容當然是客套及過獎了,卻令我對教書這一行感慨良多!教書,我是半途出家的。縱使於進入這一行後到香港大學得到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我對教書卻是一知半解,唯有用有樣學樣,邊做邊學的策略去「教」。當中處理師生關係及課堂教學碰過不少壁。我當時的宗旨是於內容教學當中滲入及分享我對該命題的人生經歷,我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是半途出家的。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由於分數不會計算於學期總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忽視甚至蔑視這一科,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可以在課堂上做其他科目的功課或休息。教授這一科是容易的,容易蒙混過關。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屬屬情意教育,於既定課程大綱內,可運用及發揮的技巧及策略可以很豐富,要絞盡腦汁去觸碰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意識這個世界跟他們是有關的。教授這一科是困難的,難在要讓學生覺醒。我的教學目的不是要學生信奉我所信的宗教,而是期望他們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有所認識及覺醒。於教書頭幾年,我曾動用我的人脈,邀請了在社會上的邊緣人士(綜援領取者、龍屋居民、小販等),社會工作的前線人員、新聞工作者、大學教授、十大傑青、宗教領袖等,讓他們走進課堂或禮堂,跟學生直接分享及對話。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我認為我自身的經驗分享亦會有所欠缺,期望他們有第一身經驗。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學校教育仍然有一定的空間。香港的教育於這十多年出現了重大變化,由中央化轉到校本化,由中央集權到權力下放。於是,校本管理給予學校較大的權力,包括課程規劃、資源分配、教師發展及學校行政。教育改革的願景包括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體系、普遍提升全體學生的素質、建立多元化學校體系、塑造開發型的學習環境、確認德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使命及建設一個具國際性、具民族傳統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教育改革的原則是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及全社會動員。 以上的教育變化源自教育人力統籌科及教育署於1991年頒佈的「學校管理新措施」,為香港學校引入頗大的管理改革,其目的在將學校由「外控管理」轉變為「校本管理」,以提高教育質素及學校效能。「學校管理新措施」更清晰地界定學校行政人員,特別是辦學團體、校董及校長的角色;讓教師、家長及校友對學校的決策及管理有更多的參與;鼓勵更有系統地計劃及評估學校的活動;及讓學更靈活地運用資源。經過2019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香港教育變天。現時除了教學課程及課程評估中央化外,教學方法亦被中央化,靠的是批鬥。學生、家長及老師之間的批鬥及告發......總結一句,就是香港的教育於這兩年開始出現了重大變化,由校本化返回中央化,由權力下放返回中央集權。受害的,是學生。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是教師的終極目標,教學只是手段。我最有印象的一幕是一位畢業生於2019年尾香港正值社會運動,他給我訊息說,他終於明白為何我在課堂上跟他們分享我於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每晚放工後,便到金鐘佔領區聲援的心路歷程及時事分析。我還記得他當時是唯一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反對社會運動,理據是沒有功效而且擾民。我們在課堂上有過不少討論,當然最後沒有共識,但這正是多元化教育及社會的現實。他最後說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我萬萬想不到他會是我芸芸學生中日後思想比較前進的一位。我相信這就是教育的醒覺,學生的學習成果。於一言堂的中央化政策下,教師只有軀殼,學生沒有了靈魂,我相信香港未來三十年很難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唯一出路是學生只能夠靠自我學習,是真正的自我學習,只要在沒有學校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夠有真正的學習。「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幸運地,我早已自釘了。 Buy...

Monday, August 16, 2021

2021🕵️‍♀️3 SCENEs with ART曼谷三個有關藝術的秘境🧡Bangkok Full Guide

 2021 Bangkok Full Guide: MUST GO-3 SCENEs with ART曼谷三個有關藝術的秘境 泰國是一個法治嚴謹但做法寬鬆的國家,你只要做一日司機,在馬路上奔馳,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意思。不知道這種執法寬鬆的文化是否跟其佛系宗教有關。正正是這種執法寬鬆,造就了不少藝術澎湃的旅遊景點。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三個我認為頗有藝術感的景點。 00:01-03:31 Lhong 1919 03:31-07:39 The Jam Factory 07:39-11:35 ChangChui If you like my videos, please click 'like','subscribe', and share. Thank you very much! Buy a cup of 🍮 or an 🍎 for Law AN at https:/...

Friday, August 13, 2021

五味人生

 甜酸苦辣,起跌高低,人生常態。「我最有印象是中四到中六去過的活動,心靈的活動。」高足說。高足是大愛班內智慧最高的一位。這一班是大愛第一班由中四帶到中六的班,也是最後的一班。這晚,高足和一班同學約了大愛吃火鍋。「你們還記得去了那裡?」大愛問。「不太記得!只記得墳場、嘉道理農場、黑暗館等。」高足說。「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已關閉了!嘉道理農場也沒有了這些活動,這幾年,學校連墳場也沒有去了!」大愛無奈地說。「……」高足更無奈。「你們這班最幸福!」大愛說。大愛於這三年間為這班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後更為他們編寫了一本書並送給他們,以作紀念。學生於畢業禮上,以三年心靈教育的活動剪輯了影片,於全校面前向老師致謝。「你們畢業了5年,於社會上開始了甜酸苦辣之旅。進修的進修,出國的出國,工作的工作。最快的,連兒子也生了下來。起跌高低,正常不過。」「如何避開酸苦辣呢?」小虎問。「為何要避免呢?」大愛回應。「……」小虎苦惱。「想要避開不必要的酸苦辣,可試試提防這兩種動物,分別是灰犀牛及黑天鵝。」按學者Michele...

Thursday, August 12, 2021

淡味的濃烈 乏味的精彩

 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人生有甜酸苦辣咸,食物有酸苦甘辛鹹。辣味是觸覺,淡味又是什麼呢?在大自然中,味道的感覺,就是營養的感覺。天然食物的味道,是演化微調的感覺,是標記。甜代表開心,苦代表難過,淡味又代表什麼呢?人為了克服食物的平淡無味,不但在實驗室「調味」,更改變了種植與養殖的技術……表面上是讓食物變得更美味可口,實則犧牲了完整而豐富的營養,更會干擾了食物原本的獨特味道。人越來閱容易誤把人工味道當成真正的味道,不但越吃越多,也越吃越不健康。味道不再是營養的嚮導,而成了營養的誤導。靜觀練習:你面前有杯白開水,請現在仔細品嚐,喝去一半。水,淡中之淡,淡味無窮。你有厭惡過水味過淡嗎?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沒有。可是,大部分人卻用行動表達水真的過淡,改為喝汽水、檸茶、咖啡、奶茶……成年人每天應喝2400毫升水,但很少人真的做到。喝水能治療高血壓、偏頭痛、關節炎、氣喘、腰痛、長期便祕、結腸炎、胃灼熱、慢性疲症候群,甚至能減肥。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平淡的,偶爾會有煙花。你有厭惡過生活過淡嗎?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沒有。可是,大部分人卻用行動表達生活真的過淡,會去進修、消費、旅行、拍拖……平淡的生活能調息身心靈,能治療失眠、高血壓、偏頭痛、關節炎、氣喘、腰痛、長期便祕、結腸炎、胃灼熱等。淡味或無味,是一直被人忽略的味道。肉體需要營養,人生需要精彩,因此沒有人會刻意將五味調成淡味或無味,否則,人生便變得乏味。靜觀練習:請你繼續品嚐,將餘下的喝進味裡去。在感官上少了味道,人生就變得乏味嗎?除了入夢,一天有16小時,當中我們有12小時跟乏味同喜同悲,這乏味的名字叫「口水」。12小時在感官上少了味道,12小時的人生就變得乏味嗎?跟口水共存,跟乏味共舞。人有七情六欲,花有五顏六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津津有味跟枯燥乏味不再是死對頭,是難兄難弟。燦爛中有平淡,乏味中有樂趣。我的文章原著於<大愛的衆生>...

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8歲被控褻瀆?

 Image via Shahzaib Akber on COMPLEXNews link: https://www.amnesty.org/en/latest/news/2021/08/pakistan-drop-ludicrous-blasphemy-charges-against-eight-year-old-boy/FAITH is the TOOL of authorities and religion.If a 8 year old boy could be accused of blasphemy, a 1 year old boy crying in a peaceful...

Monday, August 9, 2021

As long as I am this or that, I am not all things.

'As long as I am this or that, I am not all things.' a quote of Meiter Ekhart, a Catholic mystic.We will be proud of ourselves as a Doctor, Engineer, President... Once we discover that these are the shadows, we are nothing. The only thing we are, human beings.🕵️‍♀️👩‍🎓👮‍♀️👩‍🍳🦸‍♀️👰🧚‍♂️👨‍✈️🎅👩‍🔬👩‍🚒...=👩/👨曾幾何時,我們立志要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當我們能夠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的時候,我們只能成為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我們只會按著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的規範行事,卻忘記了生而為人最基本應該要履行的。最終,縱使我們是警察、醫生、律師、教師、社工、工程師、總統......我們什麼都不是。 Buy...

我的日記存檔

Pages